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> 新闻中心

生态护岸的常见工程模式与应用场景

生态护岸作为融合水利工程与生态修复的复合技术,通过模拟自然河岸结构,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同时,构建水陆生态过渡带。其工程模式可根据断面形式、结构类型及功能需求进行分类,不同模式适用于差异化的水文地质条件与生态修复目标。

一、基于断面形式的工程模式

  1. 斜坡式生态护岸
    采用多级放坡结构,坡面覆盖植被或复合材料。适用于流速较低、河岸坡度平缓的河道,通过植被根系固土与坡面摩擦减缓水流冲刷。常见形式包括植草护坡、三维植被网垫护坡,后者通过高分子网垫与土壤形成立体防护层,增强抗冲刷能力。

  2. 直立式生态护岸
    在硬质挡墙表面设置生态结构,如预制混凝土块预留种植孔、金属格笼填充种植土,或采用仿木桩、生态砖等材料。适用于城镇段河道空间受限区域,通过垂直结构节省土地资源,同时利用孔隙促进水体交换。例如,自嵌式生态砖通过块体间嵌锁作用形成稳定结构,孔隙内种植植被软化硬质界面。

  3. 复合式生态护岸
    结合斜坡与直立式优点,下部采用石笼、生态混凝土等抗冲刷结构,上部铺设草皮或土工格室。适用于水位变幅大、冲刷强烈的河段,某工程采用的“生态砖+复合生境模块”组合,既抵御水流淘刷,又为鱼类提供栖息空间。

二、基于结构类型的工程模式

  1. 天然材料主导型
    • 石笼护岸:以铁丝网笼填充块石,形成多孔透水结构,适用于风浪较大区域。其空隙率达30%以上,允许水体渗透与植物生长,但需定期维护防止石材滑落。
    • 木桩复合护岸:沿岸坡打入木桩形成柔性屏障,上部种植草本或灌木,适用于自然原型河道修复。木桩腐烂后形成的孔隙可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。
  2. 人工材料增强型
    • 生态混凝土护岸:采用多孔混凝土基质,孔隙率超20%,表面种植耐碱植被。
    • 土工合成材料护岸:利用土工格栅、生态袋等材料构建柔性结构。生态袋内填充腐殖土与草种,通过叠放形成阶梯式护坡,适用于地形复杂区域,如山区河道治理。

三、典型应用场景

  1.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
    在人口密集区,采用直立式或复合式护岸,兼顾防洪与景观需求。

  2. 农村河道治理
    针对面广量大的中小河流,推广斜坡式植草护坡或三维植被网技术,成本低且施工简便。

  3. 航道生态提升
    在航运河道中,多自然型护岸成为主流。

  4. 湿地保护区建设
    在生态敏感区,以自然原型护岸为主,减少人工干预。莱西湖通过恢复近千湿地,采用纯植被护岸,使白天鹅种群数量从3只增长至近百只,验证了生态护岸的生态效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