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> 新闻中心

生态护岸:理念、设计与实施要点

生态护岸,是传统水利工程与生态理念深度融合的产物。它超越了单纯“加固河岸”的工程思维,旨在构建一个具有生命力、能够自我维持并融入自然系统的岸带结构。其核心目标,是在满足防洪排涝、稳定岸坡等基本安全功能的前提下,大限度地恢复和提升水陆交错带的生态价值与服务功能。

核心理念:从对抗到共生

传统硬质护岸(如混凝土、砌石)试图用刚性结构对抗水流力量,虽,却割裂了水陆生态联系,导致河道渠化、生物栖息地丧失、水体自净能力衰退。生态护岸的哲学基础,则是“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协同共生”。它不强求驯服水流,而是通过引导和消能,将水流的能量转化为维系生态系统的动力。它追求的不是静态的稳定,而是动态的平衡与健康,让岸坡成为一个活的、能够呼吸、生长并演变的生命体。

设计精髓:结构安全与生态功能的统一

生态护岸的设计,是一场精妙的平衡艺术。

  1. 安全性是根本前提。设计首先需计算水力学条件、土质特性,确保岸坡的整体稳定与抗冲刷能力。这并非放弃结构,而是采用更智慧、更具韧性的结构形式。

  2. 生态性是价值核心。设计的关键在于为动植物创造生存条件。

    • 多孔性与表面粗糙度:采用多孔材料(如多孔生态混凝土、石笼、生态袋)或天然材料(如木材、石材),提供巨大的比表面积,为微生物、水生昆虫附着栖息创造条件,并促进水体与岸坡的物质交换。

    • 坡度与形态多样性:摒弃单一的陡坡,设计缓坡、阶梯、平台等多样化地形。缓坡利于两栖生物上下,浅滩、深潭的交错能增加生境复杂性,提升生物多样性。

    • 植物群落的基石作用:植物是生态护岸的“灵魂”。其根系能加筋固土,茎叶能消浪缓流,庞大的植株本身则构成复杂的微生境。设计需科学筛选适应当地气候水文条件的乡土植物,构建由水生到陆生的、乔灌草结合的多层次、稳定植物群落,实现长期的自我维护。

实施要点:精细化的过程管控

理念与设计的落地,依赖于严谨、细致的实施过程。

  1. 的场地评估:深入了解河道水文特征、岸坡地质条件、周边土地利用及生态本底,是设计成功的基础。避免“一刀切”的方案。

  2. 材料的选择与处理:优先使用本地、天然、可再生或可循环材料。所有材料不应含有害物质,避免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。

  3. 基础处理的隐蔽工程:对于土质松软或易受冲刷的区段,必要的基础加固(如木桩、微型桩)不可或缺,这是确保长期结构安全的“根基”。

  4. 植物的科学配置与养护:严格把好苗木质量关,根据植物生态习性定植。关键在于初期的养护管理,确保成活率,直至植物群落能够自我更新和稳定。

  5. 动态监测与适应性管理:工程完工并非终点。应建立长期的监测机制,观察岸坡稳定性、植物生长状况、生物群落变化等。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必要的、轻微的干预与调整,这是一个动态的、持续优化的过程。

总之,生态护岸是一项系统工程,它要求从业者从单一的工程师思维,转变为兼具生态视野、工程技术与环境美学素养的综合管理者。其终目标,是让每一条河流的岸线,都成为充满生